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2)

来源:健康必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实际上,如果不考虑独立我与互依我在概念上与文化心理学的广泛联系,仅就社会文化视角对高低社会阶层的差异所作的描述和解释,其观点与Kraus 研究团队提

实际上,如果不考虑独立我与互依我在概念上与文化心理学的广泛联系,仅就社会文化视角对高低社会阶层的差异所作的描述和解释,其观点与Kraus 研究团队提出的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Kraus et al.,2012; 胡小勇 等,2014)。后者认为,由于客观的物质资源和主观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个体存在基本认知风格的差异。当拥有丰富的资源或者相对较高地位时,个体免受外界危险的影响,拥有更多的机会,因此在该环境下的个体更为关注自身的目标和结果; 高社会阶层这种自我导向的认知模式被称为“唯我主义”(solipsism)的认知倾向。与之相反,当资源稀缺或相对较低地位时,个体将面对更多的环境威胁和更少的机会,因此在该环境下的个体更关注外部环境因素;低社会阶层这种情境导向的认知模式被称为“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认知倾向。这里所说的唯我主义/情境主义,虽然与独立我/互依我的概念表述不同,但对高低阶层差异的描述和解释是相似的,都强调高低阶层因掌握资源的多少而产生对自我与环境关注程度的差异。

然而,与社会认知理论不同的是,社会文化视角除了描述高低阶层的心理差异,以及从个体掌握资源多少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差异以外,更强调深入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宏观层面(Stephens& Townsend,2013)。该视角从高低阶层作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习俗和行为规范的文化群体角度,进一步解释高低阶层的生产和再生产,提出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理论(Social Class Culture Cycles),并从文化匹配角度提出减少高低阶层在健康和教育等领域的差距(gap),提高低社会阶层适应水平的心理干预思路和方法,即差异教育(Difference-Education Intervention)(Stephens,Fryberg,et al.,2012; 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4; 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9),如图1 所示。在对社会阶层的测量方面,社会文化视角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阶层长期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的指标,比如客观的受教育水平或社区经济水平(e.g.,Stephens,Fryberg,et al.,2012; Phillips et al.,2020); 而社会认知理论则更注重个体对自己相对社会等级的主观心理感知(e.g.,Piff et al.,2010; 韦庆旺 等,2018),或通过实验操纵的方式,让被试暂时切换成某一阶层的认知和行为模式(e.g.,Chen et al.,2019)。

2.2 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

在建立了高低社会阶层与独立我和互依我的关系之后,Stephens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和解释了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高低社会阶层是如何被生产和再生产的,提出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理论(Stephens et al.,2014)。该理论指出:高低社会阶层通过家庭、学校和职场等社会情境习得了与自己阶层相应的独立我或互依我的自我建构与行为模式,这种习得的自我与行为模式本身与他们所处的阶层社会情境是相适应的。但由于美国主导的社会文化背景鼓励独立我模式,高阶层可以更顺畅地适应,容易获得成功和保持高阶层地位;低阶层则会因适应不良而不能向高阶层流动,最终继续待在低阶层。换言之,阶层的社会化过程解释了社会阶层的生产,即一个人如何成长为高阶层或低阶层; 阶层心理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匹配与适应程度解释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即高低阶层如何循环复刻自身的阶层身份。

首先,不同阶层通过在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过程完成自身社会阶层的生产。家庭为个体生命早期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如,经济支持、社会支持、教育和健康保障),以帮助个体顺利成长。个体早期通过其家庭成员的行为习得相应社会阶层背景下的文化规范(Lareau,2003)。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Kraus et al.,2017; 田丰,静永超,2018)。在高社会阶层家庭中,父母能够为子女提供资源充足、稳定和免受外部威胁的安全环境。因此,高阶层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关注自身需求、敢于表达自我的品质。高社会阶层父母更愿意使用启发式的语句来帮助孩子表达自我(Kusserow,2004)。当孩子说错话或做错事时,高阶层父母会说,“你真的觉得现在应该说/做这些事情吗?”或者“你觉得如果你继续说/做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另外,高阶层的父母鼓励孩子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在教育时注重强调积极因素,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 (Weininger & Lareau,2009)。这些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符合高阶层社会预期的“独立型自我”。反观低社会阶层的家庭,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低阶层的父母需要教育孩子服从权威、注重人际关系,以应对环境威胁。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时更多使用简短的命令式语句,如“你不能说这些”或“以后不许这样干”。另外,低阶层父母在叙事时会强调消极因素,以确保孩子不去犯错(Miller et al.,2005)。这些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出孩子们坚强、互助和抗逆性强的特征,最终让孩子形成一个“互依型自我”以更好地满足低阶层的社会预期。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20/1673.html

上一篇:论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三重维度
下一篇: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低龄老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健康必读投稿 | 健康必读编辑部| 健康必读版面费 | 健康必读论文发表 | 健康必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健康必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