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3)

来源:健康必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了在家庭的阶层社会化,由于经济条件上的差异,不同社会阶层还通过接触不同的学校进一步社会化(Batruch et al.,2019)。在以工薪阶层家庭子女为主的学校中

除了在家庭的阶层社会化,由于经济条件上的差异,不同社会阶层还通过接触不同的学校进一步社会化(Batruch et al.,2019)。在以工薪阶层家庭子女为主的学校中,教育者会假定他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从事的是低收入的蓝领行业,因此学校会倾向于培养学生日后能用到的技能以及相应的价值观(Stephens,Markus et al.,2014)。有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学校的课堂氛围更为严肃,学生的自由度较低、强调服从(Macleod,2009),这些学校教育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互依型自我”。相反,在以中产阶层家庭子女为主的学校中,学校教育者认为他们的学生以后会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并从事收入较高的专业技术性职业或管理工作,因此,学校会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比如,学校会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活动选择; 教师会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简单地遵守规则。这些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独立型自我”以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Stephens,Markus et al.,2014)。

其次,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是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的,即社会阶层的再生产。高阶层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往往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标准(Miyamoto et al.,2018)。完成社会化的低阶层个体要么选择留在自己熟悉和适应的低阶层群体,要么由于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向高阶层流动中较难跨越阶层间的壁垒,失败地回到原本的低阶层情境中,并把相应的阶层文化规范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社会阶层文化的再生产(Jack,2016)。Stephens 研究团队以美国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为例阐释了这一过程(Stephens,Fryberg,et al.,2012; Stephens & Townsend,2013)。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低阶层学生有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美国高校普遍倡导的注重“表达自我”“独立选择”的文化与高阶层学生所熟悉的“独立型”自我建构相一致;而习惯“互依我”文化的低阶层学生在大学适应方面存在更多困难。低阶层学生在大学中的表现往往不如其高阶层的同伴(Phillips et al.,2020),他们毕业后获得高收入职位的概率也低于高阶层学生(Acker,2006)。能够为家庭提供的资源多少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教养方式,进而使得与阶层情境相适应的自我模式在代际间传递。

2.3 差异教育作为社会心理干预思路

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理论指出,低阶层之所以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不如高阶层,是因为低阶层环境所塑造的互依我与美国社会鼓励的独立我情境存在文化不匹配(Stephens,Markus et al.,2014)。如果让低阶层认识到这种不匹配,他们是否可以调整自己的自我和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呢?回答是肯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在提出文化循环理论之后,进一步开发了旨在帮助低阶层提高适应水平的社会心理干预思路,即进行差异教育(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4; 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9)。

首先,差异教育将高低阶层产生的独立我和互依我的自我模式看作情境式的(contextual),而不是本质式的(essential)(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9)。对高低阶层群体差异的情境式解释将差异归因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不是个体内在的固有特质。相反,对高低阶层群体差异的本质式解释将差异归因于不同个体的内在固有特质,这些特质被认为是不随社会文化背景而改变的稳定特征。这种对群体差异的情境式或本质式的解释是一种朴素理论(Lay theory),朴素理论是人们基于常识和个体经验对事物形成的无意识内隐观(Molden & Dweck,2006)。在差异教育的干预中,常见的方式是给在特定社会情境(如大学)中遇到适应问题的低阶层群体展示不同阶层由于阶层背景的不同在该情境中会产生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的适应水平,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其次,一个有效的差异教育应对低阶层产生一系列积极心理功能,包括社会融入感(sense of social fit)、心理授权(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和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Townsend et al.,2019)。社会融入感是指由于理解了群体差异产生于社会文化背景而平和地看待差异,在所处的有差异的社会情境中感到被接纳和认可。心理授权是指通过更好地了解挑战的社会背景原因而感到对环境产生控制感和效能感。心理韧性是指面对充满压力的挑战具有抗逆力和乐观精神。这些积极心理功能能够帮助低阶层个体在文化不匹配的社会情境中成功运用差异的知识做有效的调整,提高自己的适应水平,是差异教育所以能够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Townsend et al.,2019)。

2.4 小结

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主要关注三个问题:高低阶层在心理上有何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解这些不同及其原因有何社会实践意义?对后两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社会文化视角与其它理论视角的本质区别。首先,它将高低阶层看作两种文化群体,强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高低阶层产生不同的塑造作用,结合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不同阶层虽然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对各自均具有特定的适应意义。虽然社会认知理论和生命史理论等其它理论都在描述和解释高低阶层差异时关注到高低阶层的不同适应,但更多的是强调个体层面的适应(Kraus et al.,2019),并不像社会文化视角那样强调群体层面的适应,如群体共享的价值和规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对个体所具有的群体归属和社会认同的意义。其次,社会文化视角基于对高低阶层心理差异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解释,提出了独特的提高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干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而这恰恰是其它理论视角所忽视的。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20/1673.html

上一篇:论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三重维度
下一篇: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低龄老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健康必读投稿 | 健康必读编辑部| 健康必读版面费 | 健康必读论文发表 | 健康必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健康必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