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4)

来源:健康必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社会文化视角对健康和教育阶层差异的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 社会文化视角对解释高低阶层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表现差异,提高低阶层的适应水平有普遍的

3 社会文化视角对健康和教育阶层差异的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

社会文化视角对解释高低阶层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表现差异,提高低阶层的适应水平有普遍的意义。该视角认为低阶层所处的阶层环境特征塑造了个体的互依我,他们无法达到美国主流社会对独立我的要求,在生活中无法表现出社会认可的行为(如健康饮食、注重自我表达等),尤其在健康和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过去的实证研究大多或关注社会环境特征(如医疗条件、师资水平等),或聚焦于个体特征(如决策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忽视了个人和社会层面因素对健康和教育结果的交互影响。社会文化视角通过强调阶层文化背景与自我的互构,社会阶层的文化循环,以及文化匹配分析和差异教育干预,整合了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因素,对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提出了更具群体文化意义和建设性的情境式解释,并提出了提高低阶层适应水平的方法(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4; Stephens,Hamedani et al.,2019)。

3.1 健康阶层差异的理论解释与干预研究

已有研究尝试从个人特质或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健康结果阶层差异的原因(Stephens,Markus et al.,2012)。关注个人特质的研究者认为,低阶层个体之所以健康结果更差,是因为他们缺少做出健康行为所需的相关技能或心理特点(如,决策能力、自我效能感等)。以个人特质为切入点的健康干预项目注重教授个体健康促进有关的技能。例如,曾在美国50 个州开展的“抵制物质滥用教育”(Drug Abuse Resistance Education,DARE)通过一列标准化课程教授儿童青少年如何抵制同伴影响,拒绝物质滥用。该项目的设计者认为,通过提供物质滥用的相关知识,并教授学生压力管理和决策技能,提高学生的控制感就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物质滥用。然而该项目并未取得预期成效(Clayton,1996)。

另一方面,关注环境因素的研究者认为,环境因素(如,居住条件、健康食品的可得性等)是引发行为的首要原因。以环境因素为切入点的健康干预项目注重改善低阶层个体的生活环境。例如,美国的MTO 计划(Moving to Opportunity; Fiss,2003)帮助6000 多个低阶层家庭迁移至更为富裕和安全的环境中。该项目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教育成就和经济收入。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该项目的参与者报告有更多的安全感,可是他们的就业、收入、健康状况及教育结果并没有改善(Chetty et al.,2016)。

社会文化视角认为,片面关注个体或环境因素无法充分解释导致健康结果阶层差异的原因,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通过整合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社会文化视角认为,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在解释健康的阶层差异时需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Stephens et al.,2012)。该视角强调社会阶层情境塑造了自我,自我在对具体生活经历进行解释和引导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解释健康的阶层差异时,应同时考虑个人特质、环境因素,以及特定的行为与个体的自我是否具有一致性(Stephens et al.,2012;Stephens & Townsend,2013)。例如,为什么低阶层个体相比高阶层个体更多食用垃圾食品而非健康食品?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这很可能与个人特质(例如,缺少健康食品相关的知识; 缺少管理自己饮食的效能感)和环境因素(例如,低阶层的社区中缺少卖健康食品的超市,而廉价的垃圾食品具有很高的可得性)都有关。同时,吃健康食品的行为也会受到自我的影响。如果低阶层个体认为吃健康食品“与我这类人无关”,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购买和食用健康食品。

与之相对应,为促进低阶层个体更多食用健康食品,除关注个人特质(例如,提供相关知识,提升效能感)和环境改善(例如,方便的购买健康食品的途径)外,社会文化视角指出,还应帮助低阶层个体建立其(互依型)自我与“吃健康食品”之间的正向连接(例如,吃健康食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家人)。当“吃健康食品”与低阶层注重人际关系的“互依我”相一致的时候,这一行为就更可能得以保持。

社会文化视角还指出,同一种应对方式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个体健康结果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只有当个体的应对方式与其所处的阶层情境和阶层特异性自我模式相一致时,这种应对方式才是有效的(Levine,2017)。有研究表明(Townsend et al.,2014),中产阶层的大学生由于其熟悉的阶层文化规范是“对环境施加影响”,因此,他们对于可控制性高的压力源(如,由于缺少技能而遭人际拒绝)比可控制性低的压力源(如,种族歧视)应对得更好。相反,工薪阶层的大学生由于其熟悉的阶层文化规范是“调整自我以适应环境”,因此,他们对于可控和不可控的压力应对得一样好。此外,有研究发现,低阶层个体的健康结果并非总是消极的。采用“调整并坚持(shift and persist)”(即调整自我以适应环境和面对困境保持乐观坚强)应对策略的低阶层个体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的发病率,但这种应对策略对于高阶层个体的健康结果并没有影响(Chen & Miller,2012; Levine,2017)。总之,对于高阶层个体,强调独立性以及控制感的应对方式更为有效; 与之相对,对于低阶层个体,强调与他人的联结以及调整自我以适应环境的应对方式更为有效。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20/1673.html

上一篇:论新时代人民健康制度人民性的三重维度
下一篇: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低龄老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健康必读投稿 | 健康必读编辑部| 健康必读版面费 | 健康必读论文发表 | 健康必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健康必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