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供给系统社会习俗与生活方式中产阶层日常生活(9)

来源:健康必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景女士提到的“特例”既指的是在学校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很难获得全素的餐食,也包括来自其他学生的社会预期,会让孩子在同辈压力下选择吃肉。虽然景

景女士提到的“特例”既指的是在学校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很难获得全素的餐食,也包括来自其他学生的社会预期,会让孩子在同辈压力下选择吃肉。虽然景女士对无肉饮食充满信心并认为无肉饮食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但是她对于挑战社会习俗带来的风险更为谨慎。可见,当涉及到照顾长辈和子女的家庭责任时,减少肉食一定程度受到相关社会文化设置的制约作用。围绕健康和营养的话语也在照顾他人以及照顾自己的语境中被广泛提到,下节将对此进行研究。

(三)饮食与健康的交融:一种混合健康文化

已有研究显示,对于健康、营养、美容和身材的追求是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其饮食消费模式显著地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塑造。被访者提到中国传统的食物多样性、食物均衡和身心协调等知识以及西方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强调通过膳食安排来达到健康、养生和保持身材的目的,这也是他们减少吃肉的主要动机。具体实践中,传统的、被老一代人广泛接受的认为肉食非常重要的理念与减少吃肉、转变饮食模式的理念构成了张力,形成了一种“混合健康文化”,这是理解中产阶层肉类消费的关键。

被访者们表达了一系列关于营养和膳食健康的不同观点,首先是健康饮食和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这与中医哲学强调要食用多种类型的食物来保持精力(气)有关。58岁的大学教授郭先生说他饮食中采用的策略是“坚持食物多样化……有点肉,有点豆子,有点米,有点粗粮”。47岁的朱女士说“饮食健康就应该是什么谷物、水果蔬菜、肉、蛋,这些都不可缺少的”。

对于减少吃肉的被访者来说,肉类蛋白也被视为饮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与对健康的内生性理解有关,即不同形式的蛋白质对于身体有不同的营养功效。例如郭先生说到:“各种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他们对人体的吸收性等等,这些可能还是不一样啊……一种是动物蛋白,一种是植物蛋白,它俩作用应该不太一样。”这种关于肉类蛋白在身体维持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观点并不表示每顿饭都要有肉。饮食多样性的关键是每天或每周肉食和其他食物相对平衡。例如倪女士讲到在她努力减肥时减少吃肉,和食用红肉相比,她更倾向用白肉替代红肉,而且在尝试“慢慢地把肉替换成一些蔬菜”。尽管出于健康考虑努力减少吃肉,但她认为健康饮食仍需要有肉,如果有一天没有肉,那么第二天需要进行补充。这一点可以从她与自己身体的关系上理解:“我的想法就是我想吃什么,那说明我身体里缺什么,对吧,那我去吃,那我就补充他就好了。如果我今天我不想吃(肉),那我可以一天都不吃(肉)。”

类似倪女士,一些女性被访者减少吃肉的主要动机是减肥和美容。对于自由职业者陆女士而言,成为素食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但也有出于健康和美容的原因。素食饮食能让她更加健康,有助于改善皮肤,让身体变得更轻松:“吃了素食,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脸上的痘痘没了,因为我以前发痘痘很厉害,后来我吃了素食以后,真的没有了。而且人会觉得比较轻盈,轻松。”(38岁,自由职业者,居住在上海,与丈夫和父亲同住,无子女)

金融企业高管王女士和丈夫在逐渐“减少食量”,晚餐一般是荤素搭配,清淡为主,“……喝个粥,点个青菜,这种茶餐厅反正都很简单的,点个荤菜,随便吃吃……”。这种饮食模式主要出于健康和身材的考虑,但区别于陆女士,王女士并没有拒绝肉食,而是强调荤素搭配,反映出更认可食物均衡的健康理念。

“我们年纪也稍微有点大了,比以前的新陈代谢慢了,所以尽量少吃一点,胃口会小一点。但是有时候,比如应酬,没办法,如果吃得多的话,第二天还会有意克制一下,让自己少吃一点,或者清个肠,或者第二天吃一天苹果。”(王女士,37岁,企业高管,居住在上海,与丈夫同住,无子女)

在谈到饮食和肉在维持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时,一些被访者援引了养生原则并借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的健康观念。养生即一系列围绕修身养性的哲学理念,目的是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传统意义上养生与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当代也被用来描述结合了中国传统健康观念(广义上的身心健康)和有关身体健康的科学理解的这样一种理念。这里关键的因素是饮食以及我们通过运动和睡眠对待身体的方式(61)Farquhar, Judith and Zhang, Qicheng, "Biopolitical Beijing: Pleasure, Sovereignty, 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s Capital." (3),2005,。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10/1618.html

上一篇:健康保障与社会融入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人
下一篇: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

健康必读投稿 | 健康必读编辑部| 健康必读版面费 | 健康必读论文发表 | 健康必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健康必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